佛門典故辨正

佛缽考

釋尊所受四天王所奉的石缽,等到入滅以後,留在世間,為眾生作福田。從前,因為傳說紛紜,以為是應化無方,其實起初在毘舍離,後來在弗樓沙,末了到波斯,以後就無從考見了。

晉法顯《歷遊天竺記》說:「法顯在此國(師子國),聞天竺道人於高座上誦經,云:佛缽本在毘舍離,今在犍陀衛。竟若干百年,當復至西月氏國;若干百年,當至于闐國;住若干百年,當至屈次國;若干百年,當復來到漢地;住若干百年,當復至師子國;若干百年,當還中天竺;到中天已,當上兜術天上」。《法苑珠林》卷三九,所說大致相同。所說的毘舍離與犍陀衛,是既成的事實;西月支以下,還是預言。

舊傳有《缽記經》,現在已經佚失。《法苑珠林》(卷三○)約略的說到:「釋迦如來在世之時,所用青石之缽,其形可容三斛有餘。佛泥洹後,此缽隨緣住福眾生。最後遺化,興於漢境。此記從北天竺來,有兩紙許。甲子歲三月,至石澗寺,僧伽耶舍小禪師,使於漢土宣示令知」。石澗寺在壽春,不知這是那一甲子!在晉宋間,壽春石澗寺與江陵辛寺,往來非常繁密。法顯於晉義熙十四年(戊午),在建業譯完了經;後來到江陵,就死在辛寺。「缽記」的傳出,大抵即依法顯所記的敷衍而成。稱涅槃為泥洹,也順於法顯的譯語。甲子,也許即是宋元嘉元年。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護法韋馱考

「護法韋馱」,在北宋時已成佛教界共許之事實,如法雲之《翻譯名義集》云:「今所稱之護法韋馱,…… 蓋跋闍羅波膩,此云金剛手,其手執金剛杵,因以立名。……今因狀其像於伽藍之門」。然今所稱之護法韋馱,聖典既記載未明,後人亦多異說,或有疑其始於唐代之韋將軍,偽妄而不足信者,因作「護法韋馱考」。

立於大雄殿前之護法韋馱天將,叢林中每視之為韋琨將軍。韋將軍事,出道宣律師之《感通錄》。此書或有疑其非宣律師撰,然與宣律師同時之道世之《法苑珠林》,已言及此事,謂「有一天人」,「姓韋名琨」,「南天八大將軍之一臣」,「三洲感應」等。可知宣律師之誠感天人,韋琨天將之誠護正法,確為當時流行之傳說。宣律師持律得名,道世亦法門碩彥,似不致詭說惑眾。其現身於宣律師前之天人,內容究屬如何,雖非吾人所知,然事出有因,則可斷言。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肉身菩薩

印度佛教的出家人,死了多採用火葬制,如釋迦佛那樣。火化後的骨灰,稱為「碎身舍利」,舍利是遺體的意思。舍利中有堅固的微粒,中國人稱之為「舍利子」,是更適合於分散供養紀念的。如土葬的,稱為「全身舍利」,也有經多年而沒有壞的,近代中國佛教界稱之為「肉身菩薩」。這是很難得的,但與是否菩薩無關。民國四十七年,攝受來台的僧青年,對當時台灣佛教大有貢獻的慈航法師,發現他的遺體不壞,被稱為肉身菩薩,受到多少人的稱歎。那時,我在馬尼拉,恰好讀到了日報上,一篇屍身不壞的報道,就寫了篇「肉身菩薩」。但想到,那時而發表這篇文字,是不合時宜,也會被人誤解的。文字一擱下,原稿也就丟了。現在時過境遷,對於這一事實,不妨依事實而略加說明。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普陀山誌奇』的來歷

關於中山先生的〈普陀山誌奇〉一文,有的說是陳去病代筆;有的不相信代筆。然無論是偽是真,而在普陀山,確乎見到奇跡,這是不可否認的。想起我事後所聽來的說明,把他寫下來,作為考論此事的參考。

民國廿三年舊五月底,我從武院回普陀,上佛頂山閱藏樓去閱藏。知客師月靜、頌萊來告訴我,說普陀山新近發見了 國父的墨寶。他們拿照片給我看,我對於如何發現一層,探問了一下,覺得也還入情入理。這才為他們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佛教日報上。

事情是這樣:前寺的大知客萬松,雖是十方人,卻在山上過得很久,很熟。這年夏天,接任了淨土庵的住持。淨土庵是比較荒涼的小廟,交卸時,附帶的交出此項文件。淨土庵的舊住持,名字我已忘了,他怎會有這一項文件呢?據說:中山先生遊普陀時,前寺方丈是了餘和尚,似乎陪同去各處遊覽。遊覽歸來,在前寺丈室晚餐。談起所見的瑞相,了餘和尚當下請他留個紀念。據說,這篇〈誌奇〉,是當晚在前寺丈室寫的。中山先生等當晚下山,了餘和尚送客歸來,一時忽略,等到第二天早上問起,已不知那裡去了。原來,後來在淨土庵當家的那位,當時在丈室當侍者。他年紀還輕,不懂事,而對中山先生卻有一種景仰,因此就把它藏起來。過了二十年,他已潦倒不堪,淨土庵荒落得無法維持;自己也知道墮落,沒有保存該項文件的資格與必要,因此就一併交出來。

佛教之年節

佛教有安居之制,於七月十五日(或八月十五日)解制。屆時,比丘受歲(加一歲),行自恣法,衣食住之受用,得豐樂隨意。信眾群來集會,布施作福,蓋佛教之年節也。此日,稱佛歡喜日;此如父母見子女之長成,為之欣悅。釋尊在世,舊有此制。傳說佛為拔濟目蓮生母之餓鬼苦,教於佛歡喜日供佛作福,因有盂蘭盆會。佛入滅已,乃有灌頂會,菩提會,涅槃會,阿難大會,羅雲大會等。迨大乘教興,因有文殊會,觀音會,地藏會等。亦有於祖師誕大為點綴者,如西藏之於宗喀巴等。吾意七月十五日,為佛子年節;而俗稱中元,存孝思之美德,可謂道俗兼美!如略其懺燄之繁儀,行自恣之法,一年一度之大會,不亦甚可美哉!(《華雨香雲》p.205)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土地菩薩

國人每稱土地、城隍等為菩薩,頗嫌於神佛不分。今之學者,每舉而闢之。然《華嚴》、《涅槃》等大乘經,有主山神,主地神,主城神等,並是菩薩。祕密教中,則鬼畜諸天,尤多佛菩薩化現,或如來內眷屬。夫印度群神,大乘得視為菩薩而融攝之;中國之土地、城隍,安見其不得為菩薩?神祕而泥古之學者,有以語我來! (《華雨香雲》p.204)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禪門之風格

我國之禪者,雖以宗門自居,凌轢諸家,似乎高不可及。然就其風度言之,則禪宗之初,頗近於一分聲聞行者。四事恬澹,有頭陀之風;重實踐,不以論說為重;有法堂而不立佛殿;經行坐禪於山邊林下,隨適而安;解脫之心甚切,所謂「己事未明,如喪考妣」;隨聞悟入;凡此莫非古代聲聞佛教之遺風。然禪者衣食隨緣,不拘於三衣、中食;多從事勞作,如百丈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始即別立禪院,與律寺異,迥異於古代。嘗考大眾部初分,有雞胤部,衣食等一切隨緣,重行證而不務講說,精進過餘人。達磨自南天竺來,唱「南天竺一乘宗」,疑與之有淵源。至於禪者所悟,以達磨所傳二入、四行觀之,則藏心本淨之見也。然離言一句,大小所共,乃至外道有絕言見。淺深萬類,唯智者能勘印之耳!(《華雨香雲》p.203 - p.204)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女王與大雲經

女子不得作輪王,聲聞法中有此說,大乘則不然。北涼曇無讖所譯《大雲經》,佛記會中天女,當來以女身作轉輪王,護持正法。唐武后之敢於移唐祚稱帝,開中國政治史上空前絕後之奇跡,《大雲經》與有力焉。當時僧尼,為《大雲經》潤飾,注釋,為武后宣傳,頒《大雲經》於天下,以示天命所在。武后稱天冊金輪聖帝,實本於此。時菩提流志來中國,迻譯聖典,為武后所尊敬。其新譯之《寶雲經》,較之舊譯《寶雨經》,獨多天女受記作輪王事,蓋取《大雲經》說以糅合之。然《大雲經》之本義,實指南印度案達羅王朝。如經(卷四)云:「我涅槃已七百年後,是南天竺有一小國,名曰無明。……其城有王,名曰等乘。其王夫人產育一女,名曰增長。……諸臣即奉此女以繼王嗣。……滿二十年,受持讀誦是大雲經,然後壽盡」。此則南印度別有女王,不關我中國。古人附會其事,不知何以通經! (《華雨香雲》p.202)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將心來與汝安

舊傳達磨宗風,答語每從反詰問處著手。如慧可見達磨,乞與安心法。達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曰:「與汝安心竟」。僧璨之見慧可,可曰:「將罪來與汝懺」!道信之見僧璨,璨曰:「誰縛汝」!出言之旨趣並同,實則此是大乘顯示勝義之一式。約理,則於無自性處顯空性;約行,則於絕情見處體實性。此如《般若經•三假品》,佛命須菩提「為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乃曰: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我云何能為菩薩說般若?佛因而印成之曰:如是!如是!若知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即是為菩薩說般若。一反來問以為答,方等、般若經,實多其例。(《華雨香雲》p.200)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姓名之道俗辨

國人之出家者,舉家居之姓名而並棄之,另作姓名曰釋某某。考之古籍,非聖訓也。世尊姓瞿曇,來人每以瞿曇呼之,則佛之姓不改。佛之及門弟子,如大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彌勒,賓頭盧,並是俗姓,未聞別作。或謂釋道安初以釋為姓,後《中阿含經》至,果有「四河入海,同得鹹名;四姓出家,同姓為釋」之文。安公冥會佛經,學者乃競以釋為姓。此亦未盡然,四河入海之說,雖大部未來,而別譯已有。安公特據之以姓釋耳,何懸鑒之有!且釋迦乃氏族之稱,以佛泯階級(種姓有貴賤,即成階級)之別,乃同稱釋氏以示平等。亦以法從釋尊聞,從佛口生,名釋子也。

當佛教初傳,國人之出家者,俗姓不改,如嚴浮調,朱士行等。其後,學者競以師之國名為姓,而支、竺、于、康乃雜出,殊失其本。然宋初有張慧嚴,崔慧觀,寇道淵;梁有姚道安;唐有金和尚等,並兼俗姓。迄今西南各省,猶通用張和尚、李和尚之稱。或者譏其不脫俗,而實未嘗違佛制也。名則佛世之阿難,舍利弗,金毘羅,阿那律等,並是俗名。下逮阿育王之世,帝須,耶舍,大天,摩哂陀,末闡提;及後大乘學者,馬鳴,龍樹,世親,天主,猶沿以俗名為名。一切有部說,佛謂欲作法名者,應依三尊。然此僅有部晚期所傳,諸部則不盡然,如大眾部則多用軍字。是知改用法名,雖印度舊有,事非佛制。至密宗興,乃無一不取密名矣!(《華雨香雲》p.194 - p.196)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頁面

訂閱 RSS - 佛門典故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