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五章 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

第五章 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

第一節 阿毘達磨發智論

第一項 翻譯與組織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宗,以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所造的『發智論』為根本論。在說一切有部中,這是被推尊為佛說的。論題眾多,幾乎網羅了當時阿毘達磨的一切論題。內容的重要,如道安『阿毘曇八犍度論序』(大正二六‧七七一上──中)說:

「其說智也周,其說根也密,其說禪也悉,其說道也具。……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憲章鞞婆沙,詠歌有餘味者也。……周覽斯經,有碩人所尚者三焉:以高座者尚其博,以盡漏者尚其要,以研幾者尚其密。……諸學者遊槃於其中,何求而不得乎」?

本論有兩種譯本:一、苻秦建元十九年(西元三八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Saṃghadeva,在長安誦出,由竺佛念譯為華文,名『阿毘曇八犍度論』,凡三十卷。八犍度,依論的組織立名。依「根品」後記(1):初譯缺「因緣品」。後由曇摩卑Dharmapriya誦出,由僧伽提婆補譯完成。二、唐顯慶二年到五年(西元六五七──六六〇),玄奘再譯,凡二十卷,名『阿毘達磨發智論』(2)。發智的意義,如『大毘婆沙論』卷一(大正二七‧四下)所說,主要的意義是:

「諸勝義智,皆從此發,此為初基,故名發智」。

全論分為八蘊:「雜蘊」、「結蘊」、「智蘊」、「業蘊」、「大種蘊」、「根蘊」、「定蘊」、「見蘊」。舊譯作八犍度。蘊是skandha,犍度是khandha,梵語小不同,但都是類聚的意思。八蘊共有四十四納息。納息的梵語不明,意義也不明白。舊譯作跋渠vagga,就是品。關於全論的組織體裁,『大毘婆沙論』卷一(大正二七‧一中),曾這樣說:

「迦多衍尼子……隨順纂集,造發智論。謂於佛說諸論道中,安立章門,標舉略頌,造別納息,制總蘊名」。

又在同『論』卷四六(大正二七‧二三七中)說:

「其所造論,亦不錯亂,能善立蘊納息章門」。

據『大毘婆沙論』的分析,全論分四層,或五層的組織。一、「章」,就是論題。二、「門」,對於某一論題,分作幾門去論說。如「世第一法」章,以七門來論說;「頂」章,作二門論說。先立章,次開門;先章後門的次第與意義,如『大毘婆沙論』(3)廣說。三、將多少章組合為一,名「納息」,就是品。每一納息的內容、性質不一,所以每一納息的名稱,多半以第一章名為名,如「世第一法納息」等。這與『論語』的篇名「學而」、「先進」等一樣。四、組合多少納息為「蘊」──犍度。每蘊的名稱,是依該蘊的主要內容立名。這四層組織,就是『大毘婆沙論』所說的,「能善立蘊納息章門」了。

或可分五層組織,這是在「安立章門」,與「造別納息」間,加入「標舉略頌」。依唐譯,在每一納息前,將各「章門」,結為「略頌」,如『論』初(大正二六‧九一八上)說:

「世第一法七,頂二、煖、身見,十一見攝斷,此章願具說」。

舊譯『八犍度論』,論初(大正二六‧七七一中──下)是標舉一連串的問題,如說:

「云何世間第一法?何以故言世間第一法?世間第一法何等繫──當言欲界繫耶?色界繫耶?無色界繫耶?世間第一法,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這一連串的問題中,「世間第一法」是章;「云何」、「何以故言」等是門。在一品以前,先將問題列舉,然後依著去分別,這種體裁,在阿毘達磨論中,是經常見到的。如『界論』,『分別論』的「法心分別」,『舍利弗阿毘曇論』的「攝相應分」、「緒分」,『品類論』的「七事品」,『界身論』等。唐譯僅有「略頌」,舊譯的「雜犍度」各品,只有一連串的標舉問題;但自「結使犍度」起,都是先有「略頌」,次有「標舉」。所以『發智論』原本,可以推定為本有「標舉」與「略頌」的。如將「標舉略頌」加上,在文字的組織上,就有五層組織了。

八蘊四十四納息,構成了全部的『發智論』,今依唐譯,列舉名目如下:【圖片

「雜蘊」第一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智納息第二
補特伽羅納息第三
愛納息第四
無慚納息第五
相納息第六
無義納息第七
思納息第八
「結蘊」第二
不善納息第一
一行納息第二

有情納息第三
十門納息第四
「智蘊」第三
覺支納息第一
五種納息第二
他心智納息第三
修智納息第四
七聖納息第五
「業蘊」第四
惡行納息第一
邪語納息第二
害生納息第三
表無表納息第四
自業納息第五
「大種蘊」第五

大種納息第一
緣納息第二
具見納息第三
執受納息第四
「根蘊」第六
根納息第一
有納息第二
觸納息第三
等心納息第四
一心納息第五
魚納息第六
因緣納息第七
「定蘊」第七
得納息第一
緣納息第二

攝納息第三
不還納息第四
一行納息第五
「見蘊」第八
念住納息第一
三有納息第二
想納息第三
智納息第四
見納息第五
伽陀納息第六

八蘊四十四納息的『阿毘達磨發智論』,在體裁上,繼承古傳阿毘達磨論的特色:「阿毘達磨性相所顯」,與「素怛纜次第所顯」不同(4),所以不重次第。『發智論』是不重次第組織的(5);但說他毫無組織,也是不盡然的。大概的說:顧名思義,「雜蘊」最為雜亂;「雜蘊」的次第,僅可用聯想律去解說。如說「世第一法」,就想到「頂」與「暖」;想到初發無漏智時,所斷的二十我我所見(「身見」);又聯想到「常見」等。這樣,「智」,「識」,「二心不(能同時)俱」起,那如何會有「憶念」?憶念祖宗的「祭祀」,是否有用?這樣的聯想下去,毫無次第前後的組合為「雜蘊」。然其他的七蘊,尤其是「結蘊」,列章與分門解說,可說極有條理。從『發智論』的組織形式來說,論主對於阿毘達磨論義,必先區別為幾大類,如結、智、定、業等。每一大類,確立幾大論題,然後列章分門的敘述出來。聯想到的,也多少附編在裏面。還有七蘊所沒有論到的,有關法相的要義,確定體用,糾正異說等,再別立為「雜蘊」。「雜蘊」所論列的法義,不限於一端,在說一切有部的教義中,極為重要。

註解:

[註 33.001]『八犍度論』卷二四(大正二六‧八八七上)。

[註 33.002]『婆藪槃豆傳』,作『發慧論』(大正五〇‧一八九上)。『大智度論』卷二,作『發智經八犍度』(大正二五‧七〇上)。

[註 33.003]『大毘婆沙論』卷四六(大正二七‧二三七上──中)。

[註 33.004]『大毘婆沙論』卷一(大正二七‧一下)。

[註 33.005]八蘊的次第組織,福原亮嚴『有部阿毘達磨論書之研究』(一八五頁),以為本論八蘊,依四諦觀而立,顯與次第先後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