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二 法空性是涅槃異名

二 法空性是涅槃異名

「佛法」是面對生死流轉的現實,經修持而達涅槃理想的實現。「大乘佛法」還是面對這一現實,要解脫生死而又長在生死中度脫眾生,達到究竟涅槃。這被稱為菩薩道的,修持心要是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般若──慧,本為「佛法」達成解脫的根本法門,但要解脫而不捨生死,不著生死而不急求證入涅槃,大乘的般若波羅蜜多,就與「佛法」有點不同了。如『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空」,就充分表示了這一特色。那末,『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空」,到底表示了什麼內容呢?上文一再說到:『阿含經』與部派佛教(上座系),對於「空」的意義,諸行空是:「常空,恆空,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空是無我、無我所的意思。涅槃空是:「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涅槃」。依此佛教的早期定義,空在『般若經』中的意義,也就可以明白。『般若經』(1)說:

一、「甚深相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願])、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寂滅、遠離、涅槃義。……希有世尊!以微妙方便,障色(等法)示涅槃」。「我不說一切法空耶?世尊!說耳。須菩提!若空即是無盡,若空即是無量。……如來所說無盡、無量、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說。……一切法皆不可說。須菩提!一切法空相([性])不可得說」。

二、「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染、寂滅、離、如、法性([界])、實際、涅槃。須菩提!如是等法,是為深奧義。……希有世尊!微妙方便力故,令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離色(等一切法)處涅槃」。

「我不常說一切法空耶?須菩提言:世尊!佛說一切法空。世尊!諸法空即是不可盡、無有數、無量、無邊。……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所謂不可盡、無數、無量、無邊、無著、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染、涅槃,佛種種因緣以方便力說。……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

三、「甚深義處,謂空、無相、無願、無([造])作、無生、無滅、寂靜、涅槃、真如、法界、法性、實際,如是等名甚深義處。善現當知!如是所說甚深義處種種增語,皆顯涅槃為甚深義。……如來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諸色(等一切法)顯示涅槃」。

「我先豈不說一切法皆自性(「自性」二字,唐譯增)空?……善現!一切法空皆不可說,如來方便說為無盡,或說無數,或說無量,或說無邊,或說為空,或說無相,或說無願,或說無作,或說無生,或說無滅,或說離染,或說寂滅,或說涅槃,或說真如,或說實際,如是等義,皆是如來方便演說。……一切法性皆不可說。何以故?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者」。

上列三則經文,一是鳩摩羅什譯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是「下本」。二是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是玄奘所譯『大般若經』的「第二分」,這二部都是「中本」。三則經文的意義,大致相同,都分為二段。第一段:經的上文,說阿惟越致avaivartika──不退轉菩薩,然後說甚深義,空、無相等。這種種名字,都是涅槃nirvāṇa的異名,這是以甚深涅槃為主題的。所以說:為不退菩薩,遮遣(或譯「障」、「離」、「除」)色等一切法而顯示涅槃。這樣,空與無相等相同,都是涅槃的異名之一;這是依涅槃而說空的。這種種異名,可分為三類:一、無生、無滅、無染、寂滅、離、涅槃:『阿含經』以來,就是表示涅槃(果)的。二、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出世空性」與「無相界」,『阿含經』已用來表示涅槃。三解脫是行門,依此而得(解脫)涅槃,也就依此來表示涅槃。三、真如、法界、法性、實際:實際是大乘特有的;真如等在『阿含經』中,是表示緣起與四諦理的。到「中本般若」,真如等作為般若體悟的甚深義。這三類──果,行,理境,所有的種種名字,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第二段是:接著說:如菩薩思惟修習,不離甚深般若,得無量無數功德。什麼是無量、無數?是超越數量的空義。所以說:「我不常說一切法空耶」,法空相([性]),如來說為空、無相、寂滅、涅槃、真如、實際等。一切法性是不可說的,「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空性也是不可說的,說為涅槃、真如等,都不過是如來的方便假說而已。這段文中,空與涅槃,都是其中的一名,而歸於一切法空,這是以一切法空性sarvadharma-śūnyatā為主題的。

依教說,涅槃是三乘共通的,法空性是大乘不共的。如約理說,涅槃與一切法空性是相同的,如上引經說外,『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卷二六(大正九‧五六四中──下)說:

「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又諸佛為現其身,……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於涅槃」。

八地菩薩就是不退轉地菩薩。八地得無生法忍,悟入寂滅無分別法,這是二乘也能得到的。如菩薩的本願力不足,沒有諸佛的勸發,那是要證入涅槃,退落而與二乘一樣的。經佛的勸發,菩薩這才(從般若起方便,)起如幻三昧,作利益眾生的大業,莊嚴功德圓滿而成佛。『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五六九上)說: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觀色空,應觀受、想、行、識(等一切法)空。應以不散(亂)心觀法,無所見亦無所證。……菩薩具足觀空,本已生心(即「本願」)但觀空而不證空:我當學空,今是學時,非是證時,不深攝心繫於緣中。……菩薩緣一切眾生,繫心慈三昧,……過聲聞、辟支佛地,住空三昧而不盡漏。須菩提!爾時菩薩行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不證無相,亦不墮有相」。

『般若經』義,與「十地品」說是一致的。「今是學時,非是證時」,如以為所作已辦,大事已了,那就要證實際,盡諸漏而成為二乘入涅槃的。觀空而不證空,除了般若外,主要是本願與慈悲力。『般若經』集出要早些,還沒有說到佛力的加持勸發。總之,『般若經』的空性,就是「十地品」的「寂滅無分別法」,如證入,就是涅槃。這說明了,『般若經』的法空性。是依佛說的甚深涅槃而說的(2)

註解:

[註 24.001]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下)。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四上三四五中──下)。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九上──下);卷四五〇(大正七‧二七一下)。

[註 24.002]般若,與涅槃有關的經文不少,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六五六──六五七)。「中本」、「上本」與此相當的文句,可檢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