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樹菩薩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孟君
版主您好:
以下這段話是有一位法友這樣說的,末學想看看版主有何看法?感恩~
 
(大乘佛法是印度教把外道思想吸收龍樹的[不二論] ……如涅槃 ,煩惱, 沒有差別[菩提既煩惱]等思想!原本既是來自外道[婆羅門]的一如思想。
大乘佛法:不但從印度教吸收鬼神,咒語, 還從外道吸收[本就俱足,本自清淨的思想],的[本俱論]~ 最後才把佛陀正法給滅去 。)

法友提出的問題,乃是印度佛教思想史之大課題,涉及甚廣,大家可以參閱印順法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及日本學者平川彰之大作《印度佛教史》;尤其是印順法師的巨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以上三書之內容,立論嚴謹、引據客觀,讀者或可從中得到較為公允的觀點與結論。筆者試為列舉印順導師的幾項看法供參(可免初學者以偏概全、以訛傳訛):

多方面傳出的大乘經,數量不少,內容又各有所重,在下化眾生,上求佛道,修菩薩行的大原則下,「初期大乘」經的行解,不免有點龐雜。「初期大乘」流行以來,(西元前五0年──西元二00年)已經二百多年了。面對印度的神教,「佛法」流傳出的部派,大乘自身的異義,實有分別、抉擇、貫通,確立大乘正義的必要。龍樹就是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而成為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論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19)

 

龍樹的造論通經,面對佛教界的種種問題。如「佛法」的部派林立,互相評破;「佛法」與「大乘佛法」間,存有嚴重的偏差,有礙佛法的合理開展。(《印度佛教思想史》p.127)

 

其實我的思想,在民國三十一年所寫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說得很明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我不是復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華雨集第四冊》p.1 ~ p.2)

 

什麼是「(梵化之機應慎)」?梵化,應改為天化,也就是低級天的鬼神化。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佛法」發展而進入「初期大乘」時代。由於「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理想化的、信仰的成分加深,與印度神教,自然的多了一分共同性(《華雨集第四冊》p.41)

 

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即緣起無我之深化),雖已梵化之機,而意象多允當(《印度之佛教》p.a6)

 

從導師以上之論述可以歸納其重點:

「外道(印度的神教)滲入佛法」的思想,導師稱之為「梵(天)化」,而特別提醒「梵化之機應慎」。但那僅是初期大乘佛法之一小部分,所以導師才說:龍樹的時代「雖已啟梵化之機,而意象多允當」。其實龍樹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佛法」的部派林立,互相評破;「佛法」與「大乘佛法」間,存有嚴重的偏差,有礙佛法的合理開展。

奧義書的「梵我不二(真心梵我論)」才是印度外道之思想,至於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門」或「菩提即煩惱」並非外道思想。要釐清此誤解,除研讀以上三書外(仍有其他專著可參考)可另參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及木村泰賢合著的《印度哲學宗教史》。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感恩版主的回覆~

在這宗派林立的時代,如果沒有具備正知正見,就很容易人云亦云

感恩印順導師幫我們抉擇出這一條正見(緣起性空)的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