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致楊惠南教授──對「《維摩經》十三階道次第」之探討

敬致楊惠南教授──對「《維摩經》十三階道次第」之探討

                                                              呂勝強

(此為請教楊惠南教授有關「《維摩經》十三階道次第與環保思想」的私人信函,感謝楊老師同意刊載)

    楊惠南教授於一九九四年在《當代》第一O四期發表〈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為例〉乙文,援引「中觀學派」「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之「性空緣起論」及「瑜伽行派」「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阿賴耶識緣起論」,提出「心境平等」的理念,對臺灣佛教界的環保工作,進行理論上的反思。其指出:重「心」輕「境」的環保理論,乃是(慈濟功德會)「預約人間淨土」和(法鼓山)「心靈環保」之所以有所偏頗、值得商榷的原因。

     一九九六年一月,又於高雄宏法寺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論文(詳見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五至二O五頁),試圖從《維摩經.佛國品》的十三階修行次第,尋找「境解脫」到「心解脫」之經證,來強調「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後)的生態學」,並藉此對治傳統以來重「心」輕「境」這一古來即已形成的錯誤理念(此指:錯解「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之經意)。

       筆者對楊教授之論述,有部份的質疑,由於在宏法寺學術研討會現場的提問,未能暢所欲言,遂再敬致此函,以補述自己的看法,並請楊教授指正。

 

楊老師:您好!

感謝您安排「現代佛學教學會」在高雄舉辦論文發表會,讓會友們有一個增廣見聞的機會!

敬讀您於《當代》及「宏法寺」發表的二篇論文(以下簡稱為《當代文》及《宏寺文》),對於後者,個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謹致上此函,敬請指導!

 

一、論文觀點

(一)《維摩經.佛國品》中的十三個次第與「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被解釋為兩層意義。(似有違經意?)

(二)以上揭十三個次第來證成《宏寺文》之結論:外在世界的清淨,乃是達到內心解脫不可或缺之「先決條件」或「必要條件」或「必要而根本」。(其證據力恐不足!)

 

二、個人淺見

(一)《當代文》提列中觀,唯識思想,以及《宏寺文》另舉《往生論》來論證「心境平等觀」,應無庸置疑。

(二)《宏寺文》十三個次第中(1)直心(2)深心(4)意調伏,這三個次第乃是「心淨」的實質內容(尤其「意調伏」已經是高難度高品質的淨心功夫了),而且以上三次第排在(9)「佛土淨」之前,亦即前三次第為因,(9)「佛土淨」為果。依《維摩經.佛國品》,個人試解上開經意之次第如后:

※《維摩經.佛國品》的十三階修行次第之原文為:「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按:以上十三組黃底經文為(1) ~(13)十三階修行次第)

      (1)直心(2)深心(4)意調伏,這三個次第【意指:心相對解脫(相對心淨)】→(9) 佛土淨【意指:境相對解脫(相對佛土淨)】→(12)心淨 【意指:菩薩其心近乎完全清淨】→(13) 一切功德淨【意指:佛土清淨,菩薩內心真正清淨而成佛,功德圓滿。】

      以上,這也是個人在宏法寺會場提出之意見,其中「相對」意指尚未完全清淨,有待繼續努力實踐(進行式)的意思。祇有到達(13)次第才算是(佛)菩薩與國土清淨無染。國土清淨也代表著眾生清淨(由《維摩經》之「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得知)不過,大乘經是充滿理想性的(釋迦成佛時,國土並非清淨)。

(三)您於《宏寺文》第六頁(即《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00),引據印老《淨土與禪》三十八頁說:「大乘經中…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亦可反證推知以上文句中之「莊嚴國土」即如同(9)次第之「佛土淨」,乃指佛土尚未清淨無染圓滿成就。

      總結上述之(二)及(三),您之第一層意義(即(1)~ (9)之次第),嚴謹地說,尚不宜定義為「心解脫」至「境解脫」;嚴格的說法應是:「心相對解脫」至「境相對解脫」。

(四)個人理解:十三次第中的(1)~(9)所談重點為,菩薩如何「心淨」→「佛土淨」之菩薩因行過程。而(10)~(12)可能是敘述菩薩與國土眾生互動深入淨化之因緣,以待(13)之一切功德淨(菩薩成佛)。所以十三個次第主要內容應偏重於「心淨→國土淨」;據此,佛陀緊接著於十三次第後下的結論是:「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就順理成章了!

      又《佛國品》末,舍利弗詢問佛陀「此土為何不淨」,佛陀答以「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此段經文,有明顯的唯心論,類如您於《當代文》頁三十九引聖嚴法師解說第一層「心淨則國土淨」之順向唯心型說法),據此亦可反證,《佛國品》實際意指「心淨→國土淨」。總結的說,個人認為《宏寺文》所引《維摩經.佛國品》的十三個次第應無二層意義,而是始終一貫的「心淨→國土淨」的一層意義。

      如果引用印順導師引據《大智度論》的「二道五菩提」,那麼第(9)次第之「佛土淨」可類比為「明心菩提」,但這是屬於聖位菩薩的修道階位,與楊老師所要證成當今環保運動(應屬「發心菩提」及「伏心菩提」之凡夫行為)必須要:外在世界的清淨,乃是達到內心解脫不可或缺之「先決條件」或「必要條件」之論點,其間有義理不通之處,這也是個人較不同意的)。

(五)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中也指出「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該書頁六十三即稱:「佛法的目的,要從心的淨化,引發行為的清淨,影響報體,趨向世界的清淨」;同書頁四十八亦表達:「由心論」是大小學派所公認(當然不是唯心或唯識)。

(六)南北傳《法句經》亦有「諸法意先導」(南傳雙品)及「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北傳雙品)之經證。

      上述(五)及(六)雖與論文並無直接關係,但從相關經論可以看出,佛法還是較重視「心」的修行。又考諸史實,釋迦成佛,娑婆依然未淨化,也因如此,在『阿含經』中才有彌勒淨土的出現吧!這反映出理想與現實之差距(淨土思想之出現,可能含有眾生因匱乏而投射之心理欲求)。

三、反思

(一)目前台灣環保問題的解決,個人隨順信受於楊老師您於《當代文》之卓見:應從全面性、根據性、直接性之普渡下手。但是不必然能從佛經中得到適當之經證。誠如《雜阿含53經》所說的「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眾生生命與環境生態,因然有平等的相對互動關係,但是「生命」之集滅因緣與「環保問題」之集滅因緣,容有不同之範疇及解決方法。不過「生命的緣起」有佛陀及前賢們歷史上成功的「必然性」驗證;而環保之問題,還有賴環保專家學者透過縝密的觀察及田野調查等測知其徵候病因,以專業之技術方法予以相對解決。(在此以「相對」名之,乃因環保問題在環保歷史上,尚不宜稱絕對性的解決)而佛法恐難在此專業領域中介入,況大乘經(如《維摩經》)之集出,有其時代之需求與因緣,《維摩經》出現的時代,應無環保之問題吧!

(二)目前環保運動,宜以務實為之,求之於佛經之解說,期使佛教徒覺醒已緩不濟急(其中當然存有複雜的矛盾性)。個人的想法是以「危機處理原則」來做腦力激盪,或可供「佛教環保聯盟」參考:

1、例如佛法的宗教生命之啟發是透過「無常苦迫」內心危機之認知而發動的,因此佛法四聖諦「苦」為第一道關卡。

2、環保運動,最初也是靠環保先驅者之強烈感受「土地生態」反撲危機之自覺而展開的,祇有台灣的住民深切感到環境生態之惡化,對自己的生存有著嚴重威脅,才能風起雲湧,蔚為大氣候,環保問題始有相對解決之可能。

3、建議「佛教環保聯盟籌備會」儘速印發簡介,並予文宣,使大眾快速加入,積小成大來喚醒民眾自覺,並鞭策影響政府及資本家(有簡介才能介紹團體、朋友參加)。

(三)個人以為佛法最切要的「護生」精神,應可補強佛教徒參與環保運動之應然性。

 

草成此函,唐突之處,請見諒!

 敬祝  法安                 

                                              呂勝強  合十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