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偉大的菩薩行

出處:莊春江,<偉大的菩薩行>,《學佛的基本認識》,高雄:正信佛青會,2001。

摘要:

以厭離修學為主流的傳統聲聞,和重於慈悲修學的後起大乘法門,有衝突嗎?表面上來看,確實有所不同,而且也好像格格不入,其實,這是修學下手處的不同,而不是核心修學的不同。……大乘慈悲心的修學,淺的和一般世俗「悲天憫人」沒有兩樣,深徹究竟的,從對治瞋心進入,然後成就相應於無我、無我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修慈悲心、慈悲行而能離我、我所,就突破解脫的重要關鍵了,這和修厭離心,斷一切欲愛而達無我、無我所,可說是殊途同歸的。
慈悲利他,可以說是「緣起」理則的充分發揮;「無我」的極致表現,也是人際關係中,最令人感動而值得敬佩的。從每個生命個體縱向流轉 -- 「十二緣起」的角度來看,依著「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理則,可以理解到生命中的「無我」 -- 沒有一個「實有的、獨存的、永恆的」我,一切相依相待。若從每個生命個體的橫向 -- 人、我關係來看,何嘗不是「無我」 -- 每個生命個體,對其他生命個體的高度依存性;乃至於也對生存環境的高度依賴性!自我的生存是如此,同理,自我的成長,甚至於能修行、能得解脫,何嘗不是這樣呢?那是需要多少累世眾生,相依相待地支持啊!從圓滿的緣起展現來說,我們能不心存感恩地,時時慈悲利他以回報嗎?
論解脫行與菩薩行何者較為殊勝,這對解脫的聖者來說,已經不存在什麼實質意義,然而,從凡夫的角度來看,身陷於苦海裡的芸芸凡夫眾生,需要正法久住世間的滋養,當然更期盼著願意長遠修菩薩行的菩薩們,來利益眾生。由於菩薩的信念,是願意挪出自己的時間(生命),廣學利益眾生的方便,即使因此而耽擱了自己證入解脫的時程,也在所不惜,所以,這種願意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信念與實踐,能為人而忘己的菩薩行,是崇高、偉大的,不禁令人讚歎:「偉大的菩薩行」!

偉大的菩薩行

出處:莊春江,<偉大的菩薩行>,《學佛的基本認識》,高雄:正信佛青會,2001。
摘要:

以厭離修學為主流的傳統聲聞,和重於慈悲修學的後起大乘法門,有衝突嗎?表面上來看,確實有所不同,而且也好像格格不入,其實,這是修學下手處的不同,而不是核心修學的不同。……大乘慈悲心的修學,淺的和一般世俗「悲天憫人」沒有兩樣,深徹究竟的,從對治瞋心進入,然後成就相應於無我、無我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修慈悲心、慈悲行而能離我、我所,就突破解脫的重要關鍵了,這和修厭離心,斷一切欲愛而達無我、無我所,可說是殊途同歸的。

導師:
教育:

印順導師讚嘆的菩薩精神

出處:釋厚觀,<印順導師讚嘆的菩薩精神>,《印順導師百歲嵩壽祝壽文集》(論文篇),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p.1~p.31。

摘要:

龍樹菩薩出世,貫通阿含的解脫道與《般若經》等大乘菩薩道,調和了「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對立,以「緣起性空的深觀」為基礎,大力闡揚「菩薩的廣大行」,智慧、慈悲兼修,深觀、廣行並重,可說最值得推崇的了。龍樹菩薩所談菩薩的偉大精神,導師歸納起來,有三點是特別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1、「忘己為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 2、「盡其在我」:強調自力,淡化他力。 3、「任重道遠」:發長遠心,不求急證涅槃。 這裡所說的雖然是龍樹的菩薩觀,但從印順導師對龍樹學的推崇,也可推知導師所讚嘆的菩薩精神是什麼了!

印順導師讚嘆的菩薩精神

出處:釋厚觀,<印順導師讚嘆的菩薩精神>,《印順導師百歲嵩壽祝壽文集》(論文篇),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p.1~p.31。
摘要:

龍樹菩薩出世,貫通阿含的解脫道與《般若經》等大乘菩薩道,調和了「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對立,以「緣起性空的深觀」為基礎,大力闡揚「菩薩的廣大行」,智慧、慈悲兼修,深觀、廣行並重,可說最值得推崇的了。龍樹菩薩所談菩薩的偉大精神,導師歸納起來,有三點是特別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1、「忘己為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
2、「盡其在我」:強調自力,淡化他力。
3、「任重道遠」:發長遠心,不求急證涅槃。
這裡所說的雖然是龍樹的菩薩觀,但從印順導師對龍樹學的推崇,也可推知導師所讚嘆的菩薩精神是什麼了!

出處:釋印順,〈略論虛大師的菩薩心行〉,《華雨香雲》,新竹:正聞,1998,p339。
摘要:

教育:

維護通告

2010 年 12 月 24 日 及 29 日排訂維護, 系統於維護期間將暫停.

推廣:

從學者心行中論三乘與一乘

出處: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1998,頁144。

摘要:

佛法的因機設教,三乘一乘,都在學佛者的心行上立論。所以如忽略這點,以為那部經是大乘,那部經是小乘;或者說那部法是三乘,那部法是一乘,都是不相干的!學大乘法而證小果,墮入外道,這是常有的事。學者如修學大乘,修學一乘,應時時檢點自己心行。看看自己的發心如何──為了生死,還是為度眾生?行踐如何──還是修出離行,還是慈悲六度行?悟解如何─ ─還是取相滯有,還是即心空而入無生?雖然一切眾生終究是要成佛的,是要入一乘平等大慧的,但未到這步田地,決不因為讀一乘經,學一乘法,就算一乘行者了!

從學者心行中論三乘與一乘

出處: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1998,頁144。
摘要:

佛法的因機設教,三乘一乘,都在學佛者的心行上立論。所以如忽略這點,以為那部經是大乘,那部經是小乘;或者說那部法是三乘,那部法是一乘,都是不相干的!學大乘法而證小果,墮入外道,這是常有的事。學者如修學大乘,修學一乘,應時時檢點自己心行。看看自己的發心如何──為了生死,還是為度眾生?行踐如何──還是修出離行,還是慈悲六度行?悟解如何─ ─還是取相滯有,還是即心空而入無生?雖然一切眾生終究是要成佛的,是要入一乘平等大慧的,但未到這步田地,決不因為讀一乘經,學一乘法,就算一乘行者了!

研讀佛法最優先次第——「得要」(建構修學佛法經緯圖)

印順導師博通三藏,世所欽佩,他老人家研讀佛法的經驗及提供的「修學次第」(如下所引),值得我們參考學習。以個人為例,筆者早年跟隨先父學佛,曾囫圇吞棗讀了一些淨土宗及禪宗典籍,但均一知半解,而於整體佛法更是不得宗要,後來讀了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及《佛法概論》這二本「綱要書」以及《妙雲集》其他論著,才於佛法全貌有一概要了解。但是對於不同經論間,在義理上的矛盾,卻仍有滯礙之處,之後再讀印順導師的《印度之佛教》、《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有關印度佛教思想史方面的論著,另外瀏覽了《印度哲學宗教史》(日人高楠順次郎等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以及「南傳佛教史」、「中國佛教史」及「西藏佛教史」等佛教史相關著作,才真正打開眼界,疏解了法義上的困惑。

因此,筆者以為,若先於佛法有一概要的認識,則能對「共法」(各宗各派共同所依之教法)得一佛法總綱之鳥瞰,而知道佛法的重心,均是要解答「眾生為何會生死流轉及如何得涅槃解脫」的大問題,從而了解它的「修道次第」。

先從歸依人間的那位佛陀開始吧!

出處:呂凱文著,〈印順導師的禮物:華人佛教的新地標〉,《法光月刊》第189期,2005年6月。

摘要: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所試圖對治中國佛教舊傳統,除了太虛大師所謂的「死鬼佛教」之外,還包括天台、華嚴、禪、淨等中國佛教主要宗派的天化、神化思想和信仰。印順導師這種不拘於民族情感所蔽,而重視印度歷史現場那位人間佛陀教導法源性的精神,的確與任何鍾情於「嚴重脫離史實」舊佛教傳統是相當不同的。這點必須在此強調。 姑且不論印順導師晚期著作中,試圖將「大乘法源」與「人間佛陀」接軌的嘗試是否成功。僅就印順導師依《阿含經》作為判定如來藏(即佛性)是「別教」的根本教據,並全面整理與探究人間佛陀教導原貌,試圖讓普遍未受到中國重視的人間佛陀重現世間。我認為這是印順導師為華人世界帶來的一項最重要的禮物,也是全球化視野下,華人佛教定位的「新地標」(new landmark)─ ─以「人間佛陀」為中心。 先從歸依人間的那位佛陀開始吧!

先從歸依人間的那位佛陀開始吧!

出處:呂凱文著,〈印順導師的禮物:華人佛教的新地標〉,《法光月刊》第189期,2005年6月。
摘要: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所試圖對治中國佛教舊傳統,除了太虛大師所謂的「死鬼佛教」之外,還包括天台、華嚴、禪、淨等中國佛教主要宗派的天化、神化思想和信仰。印順導師這種不拘於民族情感所蔽,而重視印度歷史現場那位人間佛陀教導法源性的精神,的確與任何鍾情於「嚴重脫離史實」舊佛教傳統是相當不同的。這點必須在此強調。
姑且不論印順導師晚期著作中,試圖將「大乘法源」與「人間佛陀」接軌的嘗試是否成功。僅就印順導師依《阿含經》作為判定如來藏(即佛性)是「別教」的根本教據,並全面整理與探究人間佛陀教導原貌,試圖讓普遍未受到中國重視的人間佛陀重現世間。我認為這是印順導師為華人世界帶來的一項最重要的禮物,也是全球化視野下,華人佛教定位的「新地標」(new landmark)─ ─以「人間佛陀」為中心。
先從歸依人間的那位佛陀開始吧!

教育: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