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利他中完成自利

利他中完成自利

大乘佛教的修行大致總括為智慧與慈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是悲、智的體現。除以上下」來概括,亦可藉內外」來統攝,修行是內修外行」,內修智慧、外行慈悲。

學術化的佛教

學術化的佛教

聖嚴法師表示:「我們需要人間化、現代化、學術化、實踐化的佛教。」所謂的學術化佛教,其認為是透過高深的研究,使得佛教不至於被民間信仰同化。[1]

佛教智慧的特色

佛教智慧的特色

智慧是佛教的特色,佛教的特色在智慧,那什麼是佛教智慧的特色?大致可從以下三點來說:

知識、思想與智慧

知識、思想與智慧

世上會讀書、讀很多書的人為數不少,不過有知識是否代表有思想?專業領域的知識成就,如醫師們對自身的醫學知識相當熟悉,醫術也很高明,但平時若對人生、生命的觀照有限,缺乏人文向度的思維探索,恐難稱得上是有思想的人。換言之,思想關乎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光是科學知識是不夠的。

「印度主意論」是指何而言?

姓名或匿稱: 
陳舍為

導師在書中提到,「釋尊的開示正法,通常歸納為四諦。鹿野苑初轉法輪,即是依四諦而說的。四諦是苦、集、滅、道。,,,一、苦諦。,,,二、集諦:即苦果的因緣。釋尊承受印度主意論的思想,確認苦迫的原因是愛。,,,(《以佛法研究佛法》,pp.91-94)

請問,這「印度主意論」是指何而言?

印順導師的福報

印順導師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一文開頭表示:一生為學「福緣不足‧勉力而行」,之所以修建道場稱「福嚴精舍」,即在於福德因緣有限,認為自己研求佛法而成就有限,只由於福緣的不足,也在該節末尾表示衰弱多病的因緣,浪費他太多的寶貴時間,感嘆:「求學而沒有能長期的接受教育,自修而又常為病魔所困,這不都是沒有福報的明證嗎!福緣不足,是無可奈何的事,只有憑著堅定的意願,不知自量的勉力而行!」

從緣覺到圓覺

從緣覺到圓覺

  佛教有一類修行人,相對於「聲聞」之隨佛法修行,其雖未聽聞佛教真理,卻能直就「緣起」悟入解脫,無師自通、自證菩提,稱作為「緣覺」;猶如「聲聞」重於自身證果,如此之「緣覺」又意譯為「獨覺」──獨自覺悟,若音譯則為「辟支佛」(梵Pratyeka-buddha,巴Pacceka-buddha)。

人間佛教與民主化

人間佛教與民主化

2021年11月中旬參加第19屆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晚上和大家聚會閒聊,談到中共對宗教的態度,興起了寫「試探印順法師著述中的反共意識」(或試探印順法師的反共意識)的文章。

堅守正道

堅守正道

「八正道」是佛教行者邁向解脫所必須遵行的道路,行於正道也意味要如實正觀,如實正觀而行於正道、行於中道,如《雜阿含經》說:「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不偏不倚走在正道、中道上,眼睛要看得清楚,正觀即是正見──正知正見因果法則、世間善惡,及至通達無漏智慧,邁向出世間的涅槃解脫。

興福之於菩薩道

印順法師在<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說:「從佛法存在於人間,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教,出家人所應行的,古來說有三事:一、修行,二、學問,三、興福。這三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宏揚佛法,利益眾生,都不外乎此。以個人來說,專心修行(專指定慧說 ),為上上第一等事。以佛教及眾生來說,學問與興福,正是修習智慧與福德資糧,為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緣。出家而能在這三面盡力,即使不能盡如佛意,也不致欠債了。」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