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與地藏之自度和度他

觀音與地藏之自度和度他

觀音菩薩以慈悲心為精神象徵,地藏菩薩以誓願力為典範表率,如〈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這首歌裡,證嚴法師說「立地藏王菩薩的願,但願眾生得離苦,發觀世音菩薩的心,但願愛心廣大無邊;發心立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也因此在靜思精舍除了主尊為釋迦牟尼佛,旁邊兩側即是觀音及地藏,顯示證嚴法師引領慈濟人之慈心悲願所在。

 

以觀音和地藏為信仰指引,或可以說有兩種不同的強調,一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持念觀音聖號是為了祈求菩薩來解救苦痛,永保平安、無災無難,另一如地藏菩薩的佛事度亡,如在地藏殿供俸地藏王菩薩以及歷代的祖先亡靈,祈請菩薩超薦拔度,永不受地獄之苦。

 

傳統佛教禮拜觀音和地藏都重於「求」,雖然亦祈求他人於今生與來世遠離苦難,但大多數所求都是自己或自己的親友;但真正的觀音或地藏的信仰者或追隨者,應重於「修」,學習慈悲心與誓願力,效法兩位大菩薩的深廣悲願。

 

總之,修習觀音和地藏法門分有自力或他力,各重於利他或自利、度他或自度,然而真正的「人間佛教」的菩薩精神,所重是前者,而非請求觀音和地藏對自身的護佑,卻是祈禱自己能像觀音和地藏一樣的去守護他人,這才是真正的觀音和地藏法門的修學;而這在證嚴法師身上的力行實踐,當可看出不同於傳統佛教的信仰取向。

 

相關文章    求與修

 

 

回應

...度他或自度,然而真正的「人間佛教」的菩薩精神,所重是前者

《摩訶僧祇律》
不能自度欲度人無有是處
自未解脱 欲解脱餘人者 無有是處。

《大智度論》
行者
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倶沒


佛陀清楚說,凡夫度眾無有是處
人間佛教教導信眾 未自度就先度人,這顯然不符合佛陀教法

根據佛經,已經自度的人 才有資格說 自己在度眾。
譬如佛菩薩 即可自稱 自己在度眾

凡夫利他的事, 不能稱為度眾。因為這是善行, 不是度眾
行善
可以升天享樂,無法解脫生死

人間佛教帶領信眾行善,這是在走升天之道,並不是在走解脫道
﹋﹋﹋﹋﹋﹋﹋﹋﹋﹋﹋﹋﹋﹋﹋﹋﹋﹋﹋﹋﹋﹋﹋﹋﹋﹋﹋

人間佛教信眾反駁說,他們在六度萬行(修六波羅蜜)
這種說法 顯然是不了解六波羅蜜, 才會這樣說
(待續)

 

很多人搞不清行善度眾的差別, 以致經常把行善說成是在度眾
佛經清楚說, 未自度的人度眾無有是處
所以凡夫沒資格自稱在眾度凡夫所做的利他行為,只能稱為行善

有人提出六波羅蜜 來反駁以上說法。
所以我下面要來證明:凡夫所做一切只算是一般善行。根本不是行波羅蜜(六度萬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
不得名爲波羅蜜多
要因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乃得名爲波羅蜜多
由此前五波羅蜜多攝在般若波羅蜜多故。
但有一波羅蜜多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說,並無六種波羅蜜多。其實只有一種波羅蜜多,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若沒修般若波羅蜜多, 你所做的行善布施忍辱等都不能冠上波羅蜜之名。只能算是一般善法
你必須有修般若波羅蜜多, 你所做的行善布施忍辱等才能冠上波羅蜜之名

人間佛教信眾根本在修般若波羅蜜多,因此他們行善布施 都不能稱為行波羅蜜。只能稱為一般善行。這是在修升天之道,而不是解脫道
﹋﹋﹋﹋﹋﹋﹋﹋﹋﹋﹋﹋﹋﹋﹋﹋﹋﹋﹋﹋﹋﹋﹋﹋﹋﹋﹋

何謂, 修「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不應住色處。亦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
不應住眼識界。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識界...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必須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不住眼識乃至意識...
人間佛教信眾根本沒在修這些,所以行善布施都不能稱為行波羅蜜。只能以一般善行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