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惜福不執福

惜福不執福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福德因緣,任何的食衣住行等物質上的享有,都是一種福報,乃至於健康的身體、端莊的五官,都是福報的象徵。 

接受自己的不圓滿

接受自己的不圓滿

萬丈高樓平地起,菩薩的修行即是從平地而起,不需要一步登天,初發心菩薩的特質是「具煩惱身,悲心殷切」,這意味著菩薩必須面對自身的不圓滿,並接受之,也正因為不圓滿,甚至是惡的缺陷、缺失,才能留有空間讓自己進步。

真誠面對生命

真誠面對生命

宗教研究不能視為是一般的學術研究,宗教者對於宗教信仰應多同情的理解畢竟宗教的存在直視世間苦難、服務世間受苦之人;若宗教刻意保持距離,甚至顯得冷漠,以此為純然之客觀,未必是件好事。

「依義不依語」

「依義不依語」

當今佛教文獻學、佛典語言學等訓練,被當成佛學研究必備要件,重視梵、巴、藏等語言訓練,從同經異譯之對比校勘,深入佛典的分析探討,也從譯文中的譯詞使用,思索語言與思想的變化、轉化等。

從無明到覺悟

從無明到覺悟

無明是五蘊的不如實知,痛苦以五蘊熾盛苦為最,所謂「無明故苦」,無明苦痛關乎五蘊身心狀態的知與不知。

師徒因緣生生世世

師徒因緣生生世世

宗教信仰關注來世的安樂,使能得到今生苦難的慰藉,然當今「人間佛教」的興起,相對於他方安樂國土的追求,發心立願只想再回苦難世間、濟拔苦痛眾生,期能在五濁惡世中創造人間的淨土。

印順佛學論述之「詮釋循環」

印順佛學論述之「詮釋循環」

《中論》既是「以般若思想通論阿含深義」,也是「以阿含術語展示般若思想」,二種說法可見其一致,皆在於強調阿含和般若是相通的,二說之共同處皆在於《中論》意圖展示般若思想。至於二種主張的差異,或在於說法及強調點的不同,較完整的理解或為「以般若通論阿含術語與法義,進而闡揚般若空性思想」──上述二說皆表達出此意涵,《中論》除通論阿含外也藉以展示般若。 

「舉箸常如服藥」

「舉箸常如服藥」

佛教叢林道場用齋的場所稱「五觀堂」,所謂「食存五觀」,其精神或可分別簡化為:念恩、無愧、防貪、治病、求道五項來概括。五觀分別為:

淺談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淺談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在佛教中偶會看似矛盾的說法,如既聽到「人身難得」,唯人可以學佛、唯人可以成佛,但又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看法。眾生所指不限於只是人類,而是包含動物等一切有情生命,如動物亦有佛性、亦可成佛。其間之差異涉及到不同佛教經典的教說,各為不同佛教派別的見解,雖有所不同但仍是同中有異。 

出家的心理準備

出家的心理準備

一位朋友問起出家的計劃,我表示一旦決定出家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如果打算出家,卻不能放下過往的一切,還存有太多個人主見,還想過優渥的生活,或者打如意算盤、期望獲得些什麼,這樣的出家並不值得鼓勵。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