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意為最重」

《阿含經》說「意業為最重」,一切大小乘經論皆共同接受身口意三業中「意業最重」、「意業為重」[1]。

淺談佛教生命觀

淺談佛教生命觀

依佛教思想而言,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而生命的目的就在於解脫痛苦;這裡的生命特指「有情生命」,尤其是「人」。

遺言預想

遺言預想
人終將一死,凡有生就會有死,如何優雅走完一生,可說是每個人的必修功課,其中預立遺言亦是坦然面對死亡的一步;雖然我沒有認真想過這問題,但心理大致有一個底。

求與修

求與修
宗教信仰實踐初分為兩類,一重於外求、二強調內修。個人的祈求往往是為了得到福佑、得到自身的利益,包括升官發財、名利雙收、消災延壽、婚姻美滿、事業順利等。然而,佛教信仰品質的顯現在於返求諸己,以內修優先於外求。

「人間佛教」之於死後世界

「人間佛教」之於死後世界──淺談助念、功德迴向和施食
人死後隨著各自的業力或投生善道、或墮入惡趣,不管善道或惡趣,只要是亡者,當生者為其助念或功德迴向時,雖然是「冥陽兩利」,但生者所得功德不會少於亡者,甚而更多。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人與人之間不免有摩擦,甚至不明就理受到傷害,然任何的「怨憎會」,都是個人修養暨「忍辱」波羅蜜的測試。

「一善破千災」

「一善破千災」

我有一個假想,當一個人寧靜的時候,整個世界將跟著寧靜;不只如此,當一個人心起善念,災厄的發生也將隨之減少。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是證嚴法師一句名言,乍看之下似乎意味著制度管理不重要,而只是以戒、以愛為主體即可。

佛教倫理學之多重與一貫

佛教倫理學之多重與一貫

倫理學行為理論中判斷一行為之道德正誤/正誤大致有三:行為動機、行為本身及行為結果,意即探問動機(或意圖)是否良善、行為所作是為合宜以及是否帶來最佳結果,從這三個層面評估行為之確當否,此或對應於佛法所說的「初善、中善、後善」三分。

「以福擋禍」

「以福擋禍」
世事無常、事故頻傳,在所發生的事故中,有時實讓人不明就理,例如行走路上莫名其妙橫死於酒駕肇事;天外飛來橫禍,莫名其妙外還真是莫可奈何,但依佛法因緣觀來說,未必能說是無緣無故。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