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間

妙雲集下編之一

二 諸乘應機的分析

二 諸乘應機的分析

  人乘及基於人乘的天乘:佛法是適應眾生根機的,從對什麼機說什麼法去分
別,就明顯地看出,那些是人乘的特法,天乘的特法,二乘的特法,菩薩乘的特
法。佛法興於印度,當然要適應印度當時的文化,以及印度人的特性。佛法為了
適應某一時代,某一區域的根機,佛法就有時代性與區域性了。

  佛法與古代印度文化有重要的關係,必須了解這點,才能不受他的拘束,不
以適應印度古代文明的契機法,誤解為十方三世常住的真理。

  要求未來世仍得人身,名人乘法。以人為可貴的,盡人的本分,作人類應作
的正事;有此人身的正行,將來定能獲生人間。因果等流,毫無差失。生天也如
此,現生修學天乘法,來生一定得生天報。行人法,得人報;行天法,得天報,
這是無可疑惑的。釋尊出世前,印度的初期文化,人乘法,天乘法是沒有分別的
。古人心裡所縈迴的問題,主要在人間如何能得到快樂。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求

導師:

三、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三、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一 教乘應機的安立

  施教宗旨: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麼,就為他說什麼。如
『智論』所說的四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說法的宗旨雖多,但總
括起來,不出此四。一、世間悉檀,以引起樂欲為宗。如對初學而缺乏興味的,
佛必先使他生歡喜心。隨順眾生的不同願欲,給他說不同的法。如遇到農人,可
先談些田園的事,然後即巧便地引入佛法,那聽眾一定是樂意接受的。從他性欲
所近的,引入佛法,不使格格不入。如佛在印度,適應印度民情,於受施後,也
為人說唄讚。如印度多信天(神),佛也就稱「天人師」,為梵天、帝釋等說法
。佛說:天神等不可歸依,如隨順世俗,也不妨供養他等。大乘的「先以欲鉤牽
[P30]

,後令入佛智」,也只是這樣的巧方便。二、為人悉檀,以生善為宗。如不肯布
施的,就將布施的功德說給他聽。為說持戒,為說忍辱等功德,總之,應機說法
,以使他的善根滋盛為目的。這與世間悉檀不同的:這不是為了隨順眾生願欲,

導師:

二、人間佛教緒言

二、人間佛教緒言

一 人間佛教的展開

  契理與契機:佛法所最著重的,是應機與契理。契機,即所說的法,要契合
當時聽眾的根機,使他們能於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說的法,能契
合徹底而究竟了義的。佛法要著重這二方面,才能適應時機,又契於佛法的真義
。如專著重於契理,或不免要曲高和寡了!如專著重於應機,像一分學佛者,只
講適應時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義,這樣的適應,與佛法有什麼關係!
現在所揭示的人間佛教,既重契機,又重契理。就契機方面說:著重人間正行,
是最適合現代的需要,而中國又素來重視人事。別的不說,如印光大師,他平生
極力宏揚念佛往生,卻又提倡「敦倫盡分」。這名詞雖是儒家的,但要在這人間
[P18]

,做成一像樣的人,盡到為人的本分,作為求生西方的基礎,他是沒有忽視佛教
在人間的重要意義。民國以來,佛教的法師、居士,都有適應社會的感覺,或辦
慈善、教育事業等。不問成績如何,但確是認識了傾向了這一方面──佛教是人

導師:

一 佛在人間

一、佛在人間
一 釋尊小史
  我們的大師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四五百年前的一個四月八日,誕生在中印度 迦毘羅國的釋迦族。父王叫淨飯,是迦毘羅的國王。母后摩耶夫人,在東向拘利 城歸寧的途中,在他母親的別墅嵐毘尼園裡,誕生了太子。這大喜的消息,立刻 引起了大自然的狂歡:枝頭的小鳥,唱起和平之曲;花朵也更嫵媚了。充滿生意 的春風,把這大喜的消息,傳遍了迦毘羅,傳遍了恆河兩岸,一直到全世界。此 時、此地、此人,將永遠成為人間的光榮,受著人們的歌讚與崇拜。

導師:

佛在人間目次

佛在人間目次

一 佛在人間…………………………………………………………………1──16

一 釋尊小史…………………………………………………………………1
二 佛陀的身命………………………………………………………………3
三 釋尊的故國之思…………………………………………………………7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間………………………………………………………9
五 佛從人間被升到天上………………………………………………… 13

二 人間佛教緒言………………………………………………………… 17──28

一 人間佛教的展開………………………………………………………17
二 人間佛教的三寶觀……………………………………………………22

三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29──74

一 教乘應機的安立………………………………………………………… 29
二 諸乘應機的分析………………………………………………………… 44

四 人性……………………………………………………………… 75──98

一 人與眾生性……………………………………………………………… 75

導師:

佛在人間

佛在人間 妙雲集下編之一 ~印順導師 ~正聞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新版一刷

導師:

佛法所能提供不共世間「沒有排他性」的「世界性新文化」之內涵是什麼?

大家是否能建樹真正世界性的文化,來適應這新的時代。從前太虛大師,以為唯有發揚佛法,以佛法而鼓鑄世界新文化,人類才有希望。這點,我們是完全同意大師的見地。

無論是宗教,政治,或其他文化,其最初,大都帶有區域文化的色彩。這在印度佛教,也還是一樣的。每一宗教或政治等,都是人類自己的產物,都是適應人類某種欲求而出現的。人與人間,有共通性,所以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宗教或政治等,都有發展為世界人類普遍採用的可能。單是這樣,現世界的宗教與政治等,有世界性的是很不少了。然而我要說的世界性,意思不是這樣。因為,一般的宗教,政治與學術思想,是不能離開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便是我的── 我的家,我的種族,我的社會階層,我的國家,甚至是我的天下(國際與太空等)。自我中心的活動,對內是爭取領導,對外是謀取擴張。從是自非他,到有自無他,這含著嚴重的對立、衝突。這樣的宗教、政治等,不是真正的世界性,而卻是反世界性的。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為何說「佛教不似一般神教,只是要你信仰」,而是「覺化的完人教育」?

佛教是宗教,但與一般神教,是不相同的。他不只是要你信仰,而更要你修學,所以信佛也稱為「學佛」。佛教是著重修學的,所以剋實的說,佛教是一種教育。佛所教的是什麼?要我們學些什麼?最主要的是:「戒學」、「定學」、「慧學」──「三學」。佛教的「三學」,與一般所說的德育、體育、智育── 「三育」,大意相通,這是有人比對研究過的。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稱為「學人」;到了修學完成,也就是畢業了,就稱為「無學」。特別是,佛被稱為「天人師」,「導師」;而信佛學佛的,自稱為「佛弟子」。弟子中,有小學的「聲聞弟子」,大學的「菩薩弟子」。依在家出家,男女等來分別,就有優婆塞等「七眾弟子」。可見佛與信眾的關係,是老師與弟子,而不是神教那樣的主人與僕人。

從廣義來說,「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說」,可說一切良善的知識,德性,技能,都總攝於佛的教育範圍內。如從佛陀施教的重心來說,最深徹而圓滿的佛教,應該是「覺」的教育。佛的意義是覺者,是圓滿徹悟宇宙人生的真意義,而到達究極無上者的尊稱。佛的教育,不外乎本著自己圓滿的覺悟內容,適應眾生的根機,來教育大家,引導大家來修學,同登正覺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覺覺後覺的覺的教育。如隨俗而用一般的術語來說,那可說,佛教是最圓滿的完人教育。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成佛就是人格的究竟完成,虛大師是這樣明確的表達了佛教的真意義!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為何超越世間「一般的道德」的「佛化道德」,要建立在「般若」的基礎上?

為何超越「一般的道德」的「佛化道德」,要建立在「般若」的基礎上?答:佛化的道德,建立於般若── 無我智的磐石;是破除私我,掃蕩執見的特殊智慧。從這種智慧所攝持,所引導的,便與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專為自我,為我的家庭,我的廟子,我的故鄉,我的國家而著想,能從整個人類,一切眾生的立場去看一切。這在佛法,稱為緣法界眾生而發心。不但求自己得益,動機在使大家都得到利益。那些說世間都為自己,沒有真實為人道德的懷疑者,若研求佛法,就知道佛法中,確有不為自己的真道德。

菩薩為利益眾生而發心,必要從無我智透出。如體悟一切法無我,真慈悲即活躍於內心;私情與愛欲,能當下斷盡。菩薩悟入世間是相依相關的,法法平等不二,這才見眾生樂如己樂,見眾生苦而如親受苦痛一樣。與樂拔苦的慈悲,油然而生,而且是無限的擴展。這樣的慈悲,似乎與儒者的仁,耶教的愛相近,然這是無我的慈悲,實在是大大的不同了。通達無我法性,發大慈悲心,這是真情與聖智協調的統一心境;學佛的最高道德,即從此而發現出來。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什麼是世間共通的「最一般的道德」與「道德律」?

什麼是一般的道德?不是佛教所獨有的,是各宗教,各民族,各時代所可能共有的道德。在這一般的道德中,最根本的,或可說是道德的根本,為一切道德行為所不可離的。如離開了這,雖也多少有其價值,但是微不足道,或可說不成其為道德的──這就是最一般的道德。

釋迦佛出世前後,印度的宗教界,編集有「法經」,「法論」(法即是道德),近於中國的禮。在這些道德法規中,以慈悲不殺為最一般的道德。這不只是印度人,或是某一階級的道德,而是一切人類所應有的道德。出現於印度的佛教,也以「慈悲為本」,而看作首要的、根本的道德。慈與悲,佛法中小小有差別。希望他人得到快樂,幫助他人得到快樂,這是慈心慈行。希望他離去苦痛,幫助他解除苦痛,這是悲心悲行。一般人的慈悲,雖與佛法所說的大慈悲,不完全相合,但這是深度與闊度的不同,論性質還是共通的。一切的道德心行,都以此為本。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佛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