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流亡中的自在

流亡中的自在

十四達賴喇嘛是我佛法認識過程中一位重要的善知識,他所呈顯的形象風格,讓人生起對佛法的信心,如他的慈悲、幽默、睿智、親切、平易近人等,在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備受世人崇敬和愛戴。

菩提心與空性見

菩提心與空性見

偶然間看到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視頻開示,他表示每天都觀修菩提心與空性見,也提到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著名偈頌:「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1]以此傳達久住世間的誓願

「迴外向內」

「迴外向內」

不少人嚮往靈性,然學佛、求道多年,進度卻相當有限,這種修行不得力的原因,其一是沒有把心力全然安住於此;雖有心修行,但世俗懸念猶深,看不破也放不下。

共苦不共業

共苦不共業

菩薩之不求己樂、但求利他,既是要度盡無量無邊的苦痛眾生,菩薩哪裡有苦就往哪裡去,可謂「患難與共」,而且不只是今生今世的共苦、共患難,還有來生來世之「生死與共」。然而菩薩共眾生的苦,卻未必要共眾生的業,雖然「惑、業、苦」彼此之間因緣相關。

以善止戰

以善止戰

慈濟長年以來雖問世事但不問政治,任何的跨國、跨域援助,不管是國際或大陸賑災,慈濟立場很清楚,純粹只是為了行善助人,其他的不想過問。

六家七宗之再格義

六家七宗之再格義

東晉時期佛法初傳中土數百年,般若義理的解釋有所謂的「六家七宗」之說,分別是: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心無義、含識宗、幻化宗以及緣會宗。

學術訓練

學術訓練

過往我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也認為這樣的不拘小節是優點,一種正面的人格特質,然而卻也養成苟且隨便,因循潦草的習性,在待人處事的許多環節受傷或吃虧。 

大孝終身念師恩

大孝終身念師恩

證嚴法師曾以「慧命導航師」,形容印順法師在其學佛歷程中的重要性乃至關鍵性。證嚴深受中華文化傳統影響,孝道禮儀一直是她自持和教化的重點,尤其大孝終身慕父母、念師恩,證嚴對印順惦記之深、感念之重,亦不時在日常開示中表露出來。證嚴法師對於印順法師的惦念,大致可從以下五點來說:

「更重菩薩大行」

「更重菩薩大行」

對於印順法師的追隨或繼承或可分有兩個向度:一在於佛學思想或佛法見解上,另一是菩薩信念或大乘精神的認同,兩者之間並非是截然二分或僅取其一,只不過深淺比例各有不同,有偏重佛法見解、有強調菩薩信念,也有兩者兼而具之。

重省師徒之間

重省師徒之間

師徒之間的傳承關係、師徒情誼,一如世俗中有血緣、血親關係,佛法中所說的為法脈傳承,不僅是己身所從出之剃度形式,更有信念價值的一脈相承。此以道為親之以道相交、以道相謀,象徵共同的理想志願,依此所締結的關係,乃不同於世間的俗情維繫。因此佛門中時有法子與弟子之別,傳法未必都是自己弟子,相對的非自己親剃的弟子亦可於傳法之列。[1]證嚴法師也曾向昭慧法師表示:其為法徒、法子,而自己是弟子、徒弟。[2]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