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對月稱論師的讚揚與評語,或有未明真義之處,請師指點。

姓名或匿稱: 
陳平陽

一、導師在印度之佛教有稱揚月稱者,以有所評論。

二、導師說「月稱以先,雖有佛護、清辨諸家,性空猶和合無諍,彼此亦不自覺其有異。月稱獨契佛護,直標「此宗不共」之談,乃有「應成」、「自續」之諍也。月稱作《中論明句釋》、《四百論釋》,又作《入中論》,尤注力於遮破唯識。初,佛護釋《中論》,於破「自生」時,以「應成無窮」等,隨敵者所許而破之,清辨評其不以立敵共許之因、喻為量,無破他之力。月稱即此以發現佛護、清辨所見之不同。清辨以世諦為自相有,為(五)根識現量之所得。立者、敵者有此共許之正量,故得以共許之因相,「自立量」以破他立自。若直出敵者「自生」之過,即非善於立破者也。佛護之意不爾,龍樹菩薩亦嘗以「應成」破。常人於如幻有而現為自相有,以此自相有為緣起相,視以為正確。性空者知法無自性,一切唯是無性之緣起,自相有是錯亂現。在緣起雖與世人共,而實無一共許者。以是,性空者於世人之執緣起自相有者,但可就其本身立說之矛盾,剿絕其情見,無立敵共許因之正量可立。清辨以為有,蓋以緣起為有自相者,於二諦無礙之正見,未盡善也。月稱立說,申二諦都無自性,三乘同見法性空,三世幻有,心境幻有(或稱之為「隨婆沙行者」),頗近於什公初傳之龍樹學(近天臺之共空);於後期復興之中觀學者中,所見特深!然以緣起之「待他」為依心;「不從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不許現在意而破阿賴耶等(細心),則以學出後期,或濫於真常,或拒唯識而失之太過。大體為論,餘暉峻嶺,性空者之傑出者也!月稱傳大明杜鵑,小明杜鵑而至阿提峽,於佛元千四百二十五年入藏,作《菩提道燈論》,影響於西藏之佛教特深。此外之性空者猶多,如寂天作《集菩薩學論》、《集經義論》、《入菩提行論》,流傳亦廣。」(《印度之佛教》,pp.295-296)

三、平述部分,乃謂「然以緣起之「待他」為依心;「不從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不許現在意而破阿賴耶等(細心),則以學出後期,或濫於真常,或拒唯識而失之太過。」分析有三點:

1.「以緣起之「待他」為依心」云云,這是因為月稱「學出後期(大乘)」,有唯心的想法,以為緣起的「待他」,是「依於心」所生的緣起?

2.「不從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云云,這是因為「濫於真常」的見地,而有了「勝義自性」?違背「無自性故空」的中觀見?

3.「不許現在意而破阿賴耶等(細心)」云云,是因為「拒唯識而失之太過」云云。此「細心」的現在意(意根)與其餘五識同時作用等,這也是龍樹所認可的?

以上,不知是否錯誤?

回應

以緣起之「待他」為依心;「不從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不許現在意而破阿賴耶等(細心

導師以上所引之內容,筆者於《入中論》頌中並未查得 。

 

一、經請教福嚴佛學院師長,厚觀法師表示:

 

(一)關於月稱所說「『不從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應不是出自《入中論》,很可能出自《淨明句論》,如導師於《中觀論頌講記》,pp.247-249所說:

 

辛一觀自性

眾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說有性,不出自性、他性,或非自他性的三者。說無性,外人或以為一切都沒有,或以為壞有成無。眾生妄見,不出此四句。現在先觀自性有不成。本頌以眾緣生的事實,破他有自性。所以這裡所破的主要對象,是佛法中的有所得學者。有所得的大小乘學者,以為十二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自相有的緣起法,是實有實無的。所以破斥道:既承認諸法是因緣和合生,那就不能說他有自性;因緣有與自性有的定義,根本是不相吻合的。自性,依有部的解說,與自體、自相、我,同一意義。承認自體如此成就的、確實如此的(成、實)自性,就不能說從眾緣生。凡從眾緣生的,即證明他離卻因緣不存在,他不能自體成就,當然沒有自性。所以說:「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假定不知自性有與因緣有的不能並存,主張自「性」有或自相有的法,是「從眾緣出」的;但承認緣起,就不能說他是自性有,而應「名」之「為」所「作法」,這不過眾緣和合所成的所作法而已。一面承認有自性,一面又承認眾緣所作成,這是多麼的矛盾!所以說:「性若是」所「作者,云何有此義」?凡是自「性」有的自成者,必是「無」有新「作」義的常在者;非新造作而自性成就的,決是「不待異法」而「成」的獨存者,這是一定的道理。承認緣起而固執自相有,這在性空者看來,是絕對錯誤的。所以論主在《六十如理論》中說:「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過」!

 

本頌明白指出自性的定義,是自有、常有、獨有。我們的一切認識中,無不有此自性見。存在者是自有的;此存在者表現於時空的關係中,是常有、獨有的。凡是緣起的存在者,不離這存在、時間、空間的性質;顛倒的自性見,也必然在這三點上起執。所以佛說緣起,摧邪顯正,一了百了。

月稱《顯句論》,不以本頌的自性三相為了義,專重「自有」一義。離卻時空談存在,真是所破太狹了!

又以自性有為勝義自性,非本頌的正義。」   

 

 (二)宗證法師(按:福嚴佛學院教師)認為月稱「學出後期」,不能說為「學出於後期大乘──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應該理解為該段前文導師所言「後期復興之中觀」。

據我所知,日本學界認為月稱年代約在650-650年,導師說約在六世紀。

當時唯識、如來藏已經盛行,月稱受時代思潮之激盪而有所評論。

《以佛法研究佛法》,p.255:

「佛護的再傳弟子月稱(約在護法與戒賢時代,六世紀),不滿清辯的引用世俗的因明,自立比量,所以自稱「應成」,而分為兩派。」   )

 

二、此外福嚴佛學院老師也指出:

「或濫於真常」可能可以包含「以緣起之『待他』為依心;『不從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

「或拒唯識」是指「不許現在意而破阿賴耶等(細心)」。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