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意菩薩」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大開眼界

現今佛教信眾 常習慣互相稱呼為「菩薩」
這讓很多人認知不清,錯以為佛經也是這樣用。其實並非如此

佛經從來不會稱凡夫 菩薩,因為每種稱呼都代表一種境界。不能亂用
之所以被稱為「初發意菩薩」,表示祂已經不是凡夫,才能稱為「菩薩」
如果未達菩薩摩訶薩的境界,佛經絕不會用「菩薩」稱呼他。

所以不應該將「初發意菩薩」亂解釋為是凡夫。
依佛經來說,即然是「菩薩」,就不會是凡夫
這是讀佛經應該有的認知。不應該將世俗說法 亂套用到佛經的解讀上

 

《佛説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菩提薩埵初發意地具足檀波羅蜜。第二地具足尸波羅蜜。第三地具足羼提波羅蜜...
 
《佛説莊嚴菩提心經》
初地檀波羅蜜。二地行尸波羅蜜。三地行羼提波羅蜜...
 
對照上面兩經文,便知道初發意菩薩就是初地菩薩
可見, 將初發意菩薩解釋為凡夫,根本是錯誤的
 

《佛説大集會正法經》
當知是名初發心菩薩.......彼初發心菩薩於六趣輪迴已得解脱

佛經說, 初發意菩薩已經於六道輪迴 得到解脫
清楚說明, 初發意菩薩絕不是凡夫

之所以要釐清「初發意菩薩」的身份,是因為若誤認初發意菩薩凡夫,這將連帶對佛經做出錯誤解讀。

《大智度論》:
初發意菩薩行六波羅蜜行業因緣得身相似佛教化眾生

若錯解初發意菩薩凡夫,你對上面經文的解讀將會是「凡夫也能度眾」
這種說法有違佛經,因為佛經說:凡夫度眾, 是一種自不量力的行為

《大智度論》
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
相與俱沒

《摩訶僧祇律》
不能自度 而欲度人者 無有是處
自未解脱 欲解脱餘人者 無有是處
 
可見,若搞錯初發意菩薩的身份, 你對經文也會解讀錯誤.
初發意菩薩已經不是凡夫。所以祂根本不是「凡夫度眾」

「初發意菩薩」這個辭 清楚明白有「菩薩」2個字,
但卻有人偏要將初發意菩薩說成只是「一般初發心的凡夫」。
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大方廣佛華嚴經》
初發心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徳之藏。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乘一切智乘入菩薩離生道遠離世間志求正覺。
 
《大智度論》新發意菩薩諸法實相故。亦名破無明
 
上面佛經指出:初發意菩薩是已經入「菩薩離生道」的菩薩,已經破無明
這都清楚明白告訴人們,初發意菩薩並不是指「一般初發心的凡夫
前面已做過佛經對照,初發意菩薩其實就是初地菩薩。根本不是一般凡夫
 

初發意菩薩當成是一般初發心的凡夫,這是現今的普遍認知。
追究其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信眾互相稱呼「菩薩」】所引起的誤解;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初發意」三個字自以為是的解讀。

人們自作聰明, 自作解釋:只要發心學佛,皆可稱為「初發意.初發心
熟不知, 「初發意」其實是在指,斷無明後 首次能發起菩提心

凡夫並沒有能力發起菩提心,因為凡夫用的都是攀緣心。
菩提心
  只有在斷無明後 才會顯現因此能發菩提心的人, 都是已經超越凡夫位的聖者

[佛光大辭典]

◎初心

梵語nava-yāna-sajprasthita。全稱初發意、初發心、新發意、新發心。指初發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中):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

(參閱「新發意」5468)p2789

 

◎新發意

(一)梵語nava-yāna-sajprasthita。

又作初發意、初發心、新發心。略稱新發、初心。即新發菩提心而入佛道之謂。

新發意之菩薩相當於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以其修學佛道日淺,故又稱新學菩薩。

 

維摩經卷中(大一四‧五四六中):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大二五‧四八九下):

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

若有少福德善根者,聞是畢竟空法,即著空作是念:

『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者,我何為作福德?』則忘失善業。

以是故,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

此因新發意菩薩學解未熟,故不宜對之說般若無相之理。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品般若經卷一習應品、十住毘婆沙論卷十二助念佛三昧品、淨土十疑論〕

大開眼界法友您好:

建議您將論述完整寫成一篇即可,而不是以洗版方式連續張貼自己的意見,畢竟討論區是供大家互相討論的園地,謝謝配合。

離曰 - 週六, 2022-11-12 21:22
[佛光大辭典]

◎初心

梵語nava-yāna-sajprasthita。全稱初發意、初發心、新發意、新發心。指初發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中):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

並不是經文有「初心」兩字 就一定是指「初發心菩薩

並其初心」這四個字 就已經告訴你, 這不是在指 初發心菩薩

離曰 - 週六, 2022-11-12 21:22
◎新發意
(一)梵語nava-yāna-sajprasthita。
又作初發意、初發心、新發心。略稱新發、初心。即新發菩提心而入佛道之謂。
新發意之菩薩相當於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以其修學佛道日淺,故又稱新學菩薩

維摩經卷中(大一四‧五四六中):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大二五‧四八九下):
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
若有少福德善根者,聞是畢竟空法,即著空作是念:
『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者,我何為作福德?』則忘失善業。
以是故,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
此因新發意菩薩學解未熟,故不宜對之說般若無相之理。

佛經既然稱其為「菩薩」,就表示祂們不是凡夫
你所貼的三種經文 都沒說 新發意菩薩凡夫。所以你不能藉此證明新發意菩薩凡夫

根據佛經,好像是要到第五地才能隨意發起神通。新發意菩薩尚不能隨意發起神通,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