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羅什傳譯附出之法華等禪觀是何所指?

姓名或匿稱: 
向學

導師著作提及「罽賓區禪法的傳來,是很早的。安世高與竺法護,譯傳了初期大瑜伽師僧伽羅叉的《修行道地經》。鳩摩羅什來,又譯傳「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脇)比丘、馬鳴、(鳩摩)羅陀禪要」。中國初期禪法,是罽賓區譬喻師的禪法。譬喻師是不障礙大乘的,羅什也就附出法華、彌陀、法身等禪觀,流傳在中國北方。」(《以佛法研究佛法》,pp.230-231)

請問羅什附出之法華、彌陀、法身等禪觀是指何而言?是指法華經、彌陀經?

回應

一、導師於1956年所寫的〈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係〉(編入《妙雲集》下編之《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論述「罽賓中心區的佛教」時,談到鳩摩羅什來到中土所譯的禪經:

「罽賓區禪法的傳來,是很早的。安世高與竺法護,譯傳了初期大瑜伽師僧伽羅叉的《修行道地經》。鳩摩羅什來,又譯傳「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脇)比丘、馬鳴、(鳩摩)羅陀禪要」。中國初期禪法,是罽賓區譬喻師的禪法。譬喻師是不障礙大乘的,羅什也就附出法華、彌陀、法身等禪觀,流傳在中國北方。」(《以佛法研究佛法》,pp.230-231)

 

二、1985年所寫的《方便之道》(編入《華雨集》第二冊)之第六章論述「大乘佛法念佛(及菩薩)三昧/第一節 通三乘的念佛觀」時再次詳說:

禪定的五方便,本是「佛法」而流行於西北印度的禪法,「念佛」取代「界差別」而為五門的一門,可見「念佛」在這一地區的盛行,也可見「佛法」與「大乘佛法」的關涉。傳於中國的禪法,起初是大瑜伽師僧伽羅叉(Saṃgharakṣa)的禪集——《修行道地(瑜伽行地的古譯)經》。西元四〇三——四五五年間,譯師們傳譯了好多部,如:

《坐禪三昧經》    二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禪法要解》     二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思惟略要法》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禪祕要法經》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達摩多羅禪經》   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一〇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五門禪經要用法》  一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

《治禪病祕要經》   二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

這幾部,是部派「佛法」禪觀,而含有「大乘佛法」禪觀的成分;或是大乘禪觀而通於「佛法」:代表了西元二、三世紀來的西北印度的禪法。鳩摩羅什所譯的,一、《坐禪三昧經》,如僧叡《關中出禪經序》說:「初四十三偈,是鳩摩羅羅陀童受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蜜世友、僧伽羅叉眾護、漚波崛近護、僧伽斯那眾軍、勒脇比丘、馬鳴、(鳩摩羅)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菩薩習禪法中,後更依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二卷,別時撰出」。僧叡序的內容,正是《坐禪三昧經》,這是集各家的禪要,而附入「菩薩習禪法」。二、《禪法要解》:是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的禪法;末後的「五神通」,依大乘法說。三、《思惟略要法》先舉五門,特明菩薩求佛道的大乘觀法。」(《華雨集》第二冊,pp.247-249)

 

三、經查閱《思惟略要法》,此經介紹了十種禪觀法門,其中就有導師所舉列之「法華、彌陀(無量壽佛)、法身等禪觀」之大乘禪觀觀法。

(一)四無量觀法

(二)不淨觀法

(三)白骨觀法

(四)觀佛三昧法

(五)生身觀法

(六)法身觀法

(七)十方諸佛觀法

(八)觀無量壽佛法

(九)諸法實相觀法

(十)法華三昧觀法

 

四、導師也在《方便之道》論及:

各部禪經所說的念佛三昧,多少有些不同,這是廣略不一,修行(瑜伽)者的修驗與傳承不一,然從修行的次第來說,仍有一致性鳩摩羅什的《思惟要法》,分為「觀佛三昧法」(這實是總名),「生身觀法」,「法身觀法」,「十方諸佛觀法」。(《華雨集》第二冊,pp.251-252)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