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印順學派」的範圍

「印順學派」的範圍

證嚴法師之是否歸於「印順學派」,曾為當今台灣佛教界、佛學界關注並提出討論(可見邱敏捷《「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台南:妙心出版社,2011年。),然其問題之本身(如「印順學派」概念本身)亦有開放討論之空間。

旅行作為一種修行

旅行作為一種修行

人生是一趟由生到死的旅途,生活的每一個片刻都是修行,人生之旅程即是修行。

「身苦心不苦」之二諦

「身苦心不苦」之二諦

真、俗二諦是佛教著名的思想,如何用日常的語言去理解此一哲學性概念,大概「身苦心不苦」是一個可能的例舉。

身體無關垢淨

身體無關垢淨

佛教對於情慾的過患,有所謂「不淨觀」之「觀身不淨」,這樣的「不淨觀」大致屬於「勝解作意」或「假想觀」,而不能當作是「真實作意」或「真實觀」;把身體觀成不淨,不代表身體自身就是不淨。
 

素食與否之大小論爭

素食與否之大小論爭

大乘佛法明顯支持素食,視肉食是不慈悲的表現,然而依原始佛教傳統、也就是所謂小乘佛法,卻記載佛陀允許吃「三淨肉」。面對不同經教典範,雖不至於無所適從卻也各言其是。

乘願再來 vs. 再來人間

乘願再來 vs. 再來人間

在大乘佛教傳統,「高僧」圓寂,常會寄勉「乘願再來」,然所謂「乘願再來」之再來,下一生必是許諾回到人間嗎?

「善詮釋」

「善詮釋」

從事古籍或傳統思想研究,經典詮釋是重要的,透過詮釋而掌握典籍意涵,包括原意、深義等,而所謂的「善詮釋」除了是善於文本詮釋外,亦是指對文本正向的理解以及善意的解讀;即便不認同某一個宗派或者某一典籍的教說,但作為有信仰的人,或者是懷抱理想關懷的人文學者,對於古聖先賢的思想遺產,在態度上應保持一種敬意。

「印順學」推廣研究之向前邁步

「印順學」推廣研究之向前邁步            

清德法師的大作《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問世,此可說是「印順學」發展的一件大事。法師長年投身印順導師思想的宏揚,尤致力於《成佛之道》的介紹導讀,我與法師即結緣於「成佛之道研習營」(至今已舉辦十八屆)。相對於福智團體在各地帶領《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讀書會,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以白話文寫成,在觀念與法義亦有勝場,是以清德法師發心帶動此書的研討,每年舉辦研習活動(目前因疫情而暫停),凡事親力親為並自編教材講義,期能如《廣論》一樣,讓《成佛之道》讀書會在全台灣乃至華人世界遍地開花。

認知與無知

認知與無知

「認知作戰」、「認知療法」等語彙近來不時聽到,如這次烏俄戰爭,多次看到「認知戰」的評論。[1]這裡的「認知戰」,或許跟「心理戰」有一些關聯,在觀念和思想上對敵人產生影響,使之產生誤判,或者動搖軍心,以至於在行動上出錯偏差。

從「染淨」談佛理

從「染淨」談佛理三向度

初期佛教從生命的現實經驗出發,人是無明與愛的構成,如《雜阿含經》第294經:「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