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幸福佛學」之可能

「幸福佛學」之可能
佛教說「人生是苦」、「人生有苦」,但談「苦」的背後實是為了實現喜樂,乃至於「極樂」;因此相對於「苦」,佛教徒應當多談「樂」,使能快樂學佛、學佛快樂,如此我突發奇想建構「幸福佛學」或「佛教快樂學」之可能,作為「應用佛學」的一部份。

為「人天乘」說幾句話

為「人天乘」說幾句話
現今台灣「人間佛教」盛行,佛法走向人間、走向入世開顯大乘佛法精神,但卻常被傳統佛教譏為「修福不修慧」,或僅僅只是「人天乘」等,這對「人間佛教」團體而言未必公允。

他力 vs. 自力

他力     vs.   自力
「淨土」是所有佛弟子的共同理想,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也如印順法師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淨土雖未必能單獨成宗,但中國傳統宗派中確有淨土宗或淨土法門,這淨土宗多半指的是彌陀淨土法門。

宗教的層次

宗教的層次
印順法師在《我之宗教觀》把「宗教的層次」由高而低分為「多神‧一神‧梵我‧唯心‧正覺」五類。依我的理解,「多神‧一神‧梵我」重於信仰的依靠,而「唯心」不只是信靠,更重於心靈淨化暨禪定修煉,至於「正覺」自是以「慧學」為主體,而這又是佛法最核心的特色。

龍樹之「二諦」談圓融外更重於超越

龍樹之「二諦」未必在於圓融
  有學者以中觀學派之主張「二諦」,來說明印度佛學的圓融思維,表示中觀學派闡釋一切事物皆無自性和畢竟空時,也用俗諦來說明一切現象是有或幻有,亦即以真諦說明一切現象是空或真空,而以二諦合明「中道」,從而將空與有兩種對立的觀念融合起來,體現了印度佛學的圓融思維。[1]

超越宗派與開宗立派

超越宗派與開宗立派
太虛大師及印順導師重申「不作一宗一派之徒裔」,將佛教整體發展的利益,置於個別教團之上,認為專承單一宗派,易於形成門戶之見,乃至高推自宗而忽略他宗優點,對於整體的佛教可能有取一漏萬之慮。[1]此外,佛陀當初創建佛教,包括僧團制度,其原始立意相當崇高,包含了對私有制的勘破;因此出家的目的,在於捨離個己之私,而著眼於十方、著眼於整個教團。

「變」是不變的道理

「變」是不變的道理
科學當道的年代,宗教與科學間始終存在一定張力;過去宗教理解世界的方式,今日已逐漸被科學理論所取代。然而,宗教不違背科學,反而與科學一致,及至可以相輔相成、相互啟發等論調,亦屢有所聞。

「僧侶的姿態」

「僧侶的姿態」
網路上看到一張名為《僧侶的姿態》的照片,據報導指出,該照片榮獲2017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攝影大獎。照片中,火車上疲累的乘客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東倒西歪昏睡著,唯一僧侶挺直腰桿端身靜坐,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特別顯得亮眼醒目。

在信仰上勇於做自己

在信仰上勇於做自己
學術研究重於「求真」,根據事實發掘真相,而且是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但學術方法用在藝術、道德和宗教等領域,以「求真求實」的方式深研細探,則未必合宜得當,畢竟美善與神聖未必全然可採分析式、化約式的解讀進路。

「菩薩」之最易與最難

「菩薩」之最易與最難
大乘佛法不怕發大願,也不怕願大而做不到,卻只怕不發願。如《華嚴經》記載「初發心」即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震動一切世界、光照一切世界、息滅一切苦、嚴淨一切國土等,[1]亦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說。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