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與「唯見正法」二語可有矛盾?

姓名或匿稱: 
覺民

依有明空

所有見道入理者,均係「依有明空」,非離去萬法因緣能得,亦非幻思、冥想、冥思所能見。但導師書中有說

甲說、但見於法,不復見我。

1.「釋尊初成佛時的受用法樂,就是現證解脫法的榜樣。說到正確的知見,這不但正知現象的此間,所達到的彼岸,也知道從此到彼的中道。這不但認識而已,是知道他確實如此,知道這是不變的真理。這是說「緣起」:知道生死眾苦是依因而集起的;惟有苦集(起)的滅,才能得到眾苦的寂滅,這非八正道不可。這樣的如實知,也就是知四真諦法:「苦真實是苦,集真實是集,滅真實是滅,道真實是道」。這四諦也稱為法:如初見真諦,經上稱為「知法入法」;「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於法得無所畏」。能見真諦的智慧,稱為「得法眼淨」。釋尊的「初轉法輪」,就是開示四諦法。」(《佛法概論》,pp.9-10)

「觸」就是感覺?就是見聞覺知的開始?

姓名或匿稱: 
明發

「生死流轉,確是依染著生命塵世的渴愛為原因的。但愛是心所之一,它的生起和活動,也不能無因。考慮到愛的因緣,就發現了受。「」,是心的領納作用,有樂受、苦受、捨受三種。在對境界而生了別認識的時候,在心上現起所知意像的時候,必然帶有一種情緒——隨順,或者違反自己的意樂。這或順或違的欣喜,憂戚的情緒,就叫受。這受要依感覺才能引發,所以受又依六入觸為緣而生。「六入觸」,就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取境的六根,而生起眼觸、耳觸到意觸。這六觸,可說是認識作用的開始。六入生起覺觸,一定要有所觸的對象,因此,六入觸又以名色為因緣。」(《唯識學探源》,p.16)

所以,「觸」就是感覺?是六根感官覺知外境的開始?「觸」就是見聞覺知的開始?

法身說法,是無時無處「不在」流露法音的?

姓名或匿稱: 
良忠

「原來,為凡夫、聲聞、初心菩薩說法的,是化身佛,聽眾都是未出生死的異生——眾生。還有此土、他土的大菩薩,佛以法身而為他們說法。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大道心眾生——大菩薩,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聽法身說法而生淨信者,即大菩薩,所以說彼非眾生,又非不眾生。如從五眾和合生的眾生說,眾生無我,常是畢竟空,不過惑業相續,隨作隨受,於眾生不可得中而成為眾生。」(《般若經講記》,p.122)

龍樹菩薩如何看待智者大師

龍樹菩薩如何看待智者大師對他的佛學詮釋呢?

印順法師曾在《中觀論頌講記》評論智者大師對《大智度論》的解讀,認為「三智一心中得」不是龍樹思想,而以「真是欺盡天下人」點評之,指出中國傳統學者把龍樹學的特色完全抹殺,認為龍樹的智論何曾說過「三智一心中得」。不過,後來在回應牟宗三先生時,印順法師也承認「話也似乎重了一點」。 

自然化佛學

大約一百年前太虛大師提出佛教革命,其一即是「教理革命」,印順導師也自承其一生的「為佛教,為眾生」的佛學研究,亦可說是太虛「教理革命」的延續。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

是誰身上帶著一顆明珠?

金礦中富含黃金

遮蔽復遮蔽

纏繞復纏繞

又有誰破繭而出

放大光明?

「從論入手」的理性意義

「從論入手」的理性意義

印順導師自述其佛法之探求是「從論入手」、「重於大義」、「重於辨異」。印順導師被稱為「論師」(雖然他個人不這樣認為),其一在於他理性論道的學風,另一亦在於論典的重視,因專精於論書而被稱為「論師」。 

「人間佛教」之承傳與開創

承傳與開創

「人間佛教」所重視的即是菩薩道修行,菩薩之普度眾生自不免要廣行方便,如是而有多元多樣的佛法開演。

虛空法體不可得,無礙性的幻相卻是可以有的(緣起幻有)?

姓名或匿稱: 
乾酉
導師在中觀論頌講記說到
「若使無有有    云何當有無
性空者說:能所相待的緣起虛空,我並不否認他的存在,不過不許實有自性罷了。但一般人,說有就覺得有個實在的;聽說自性非有,就以為什麼都沒有。虛空法體不可得,無礙性的幻相也不可得,這就是破壞緣起的虛空。他們以為虛空是顛倒的妄見,如病眼所見的空花一樣。這是反世俗諦的常識,也就是不了解自性的不可得了。要知道上面所以破有,是破他的自性有,不是破壞緣起幻有。同樣的,這裡破無,也是破實自性無。所以說:「若使無有」實在的自性「有」,那裡「有」實在的自性「無」呢?現實的虛空,有種種的形態,有彼此的差別,吾人可以直接感覺到,怎麼可以說沒有呢?」(《中觀論頌講記》,p.129)
茲分析如下:
甲說:性空者說:能所相待的緣起虛空,我並不否認他的存在,不過不許實有自性罷了。
乙說:但一般人,說有就覺得有個實在的;聽說自性非有,就以為什麼都沒有。

菩薩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如此才能不入寂滅,不證入實際?(與《金剛經》有關)

姓名或匿稱: 
榮松

導師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明心菩提 - 真發菩提心〉中提到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

「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1.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2.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依修行的次第說:1.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2.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