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人間佛教與民主化

人間佛教與民主化

2021年11月中旬參加第19屆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晚上和大家聚會閒聊,談到中共對宗教的態度,興起了寫「試探印順法師著述中的反共意識」(或試探印順法師的反共意識)的文章。

堅守正道

堅守正道

「八正道」是佛教行者邁向解脫所必須遵行的道路,行於正道也意味要如實正觀,如實正觀而行於正道、行於中道,如《雜阿含經》說:「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不偏不倚走在正道、中道上,眼睛要看得清楚,正觀即是正見──正知正見因果法則、世間善惡,及至通達無漏智慧,邁向出世間的涅槃解脫。

興福之於菩薩道

印順法師在<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說:「從佛法存在於人間,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教,出家人所應行的,古來說有三事:一、修行,二、學問,三、興福。這三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宏揚佛法,利益眾生,都不外乎此。以個人來說,專心修行(專指定慧說 ),為上上第一等事。以佛教及眾生來說,學問與興福,正是修習智慧與福德資糧,為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緣。出家而能在這三面盡力,即使不能盡如佛意,也不致欠債了。」 

「共結來緣」

共結來緣」

每個人(凡夫)隨著業力而來,飽受生命輪迴之苦,解脫成為目的菩薩依著悲心願力,自願隨業流轉,陪伴眾生於輪迴中,如《楞嚴經》偈頌云:「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靜思弟子與慈濟人

靜思弟子與慈濟人

2016年慈濟開宗的里程碑,證嚴法師<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一文可視為是重要宣示,大致繼<慈濟志言>後另一重要的定位、定向,值得深入探研。

中觀學的「詮釋循環」

                                   《中論》的「詮釋循環」

《中論》之以阿含術語表述阿含(暨般若)思想,通論阿含引渡至般若大乘,論證阿含的緣起即是般若的性空,反之亦然;如此以般若論究阿含、以阿含闡述般若,阿含、般若相通互證,不免形成「詮釋的循環」hermeneutic circle[1],姑以符號顯示為:

盡其在我

印順法師談到菩薩精神有其一為「自力不由他」的「盡其在我」(餘二為「忘己為人」、「任重道遠」)。他提到自身的寫作,總是一個人獨自面對,而說:「沒有想到有沒有人讀,讀了有沒有反應。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法光明中,寫一些,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在這樣的生活中,我沒有孤獨,充滿了法喜。」這當也可以為「盡其在我」的如實寫照。

活在故事中

活在故事中

每個人活在世上,任何事的發生,尤其是苦痛的發生,總需要一個解釋,不管解釋為真為假,只要得到說明,心理磨難就能釋懷放下。

保全長生

保全長生

人身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六根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任何一根缺損或失能,都可以說是一種「身障」。其間雖有輕重程度之別,但廣義而言皆可算是殘障,例如十根手指頭,少了一根、甚至多了一根,都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身體缺陷。

法義之一脈相承

法義之一脈相承

拙文<佛法的四個核心>分以「緣、空、識、心」四個字的觀念概括,初步看出佛教法義發展的過程;在「緣、空、識、心」四個概念,又分別有其「中介」概念,來銜接兩兩之間。 

Pages